emsp; 但是受宠若惊之余,他又担忧起来。大军八万之众,后方千里转运,虽有木牛运粮,难保也要出错。而且蜀中征粮之难,众所周知,若是粮草供应不上,岂不招来大祸!
这样一想,他又摸不准,丞相这是托以重任呢?还是给他设下陷阱?
孔明见李严没有爽快答应,又向他征询道:
“李都护若是感到为难,就把随军长史杨仪留下来,担任助手。”
李严急忙谢绝,说是中军帐军务繁忙,丞相也离不开杨长史帮忙,他岂能把丞相的得力助手要过来呢?话虽这样说,其实是怕丞相的人在他身边监督,更不自在。
丞相正等着他答复,众将领也都用疑问的目光看着他,他不能毫无理由,就推却丞相授给他的重任了。
“丞相如此看重,只怕本人不能胜任,故此犹豫不决,不敢爽快领命。既是丞相相信得过,我也就勉为其难了!”李严只好答应。
虽然不爽快,但还是答应了。孔明也不计较,就叫杨仪上表申奏请封,又令有司给李严铸造临时关防大印,绣制职旗,以便日后在汉中名正言顺管事。
李严听了急叫且慢,孔明及众将都感奇怪,已经答应了,为何还要反反复复呢?
李严却道,他现在改名了,不叫李严而叫李平,希望丞相上表请封和授职,不要再用他的旧名字。
这又使众人大感意外,李严是个天下人皆知的名字,为何要
改名呢?
孔明听了眉头--皱,正想问个究竟。但见李严一本正经的神态,就知这不是随意作出的决定,内中定有缘故,便闭口不问。
是夜,孔明轻车简从,亲到李严营中造访。李严急忙设宴接待,孔明也不客气,就同李严同饮。酒过三巡,孔明定定望着李严,突然问道:“亮用兵北伐,先生莫非有何异议,但说无妨!”李严急忙否认道:
“丞相用兵,乃是奉行先帝遗诏之义举。不管是李严,还是李平,都从心里敬佩丞相的义举。”
这话说得很巧妙,不管从前他与丞相同为托孤大臣,或是现在成为丞相的部将,他都没有异议。
“莫非亮请先生到汉中,共图光复大业,先生受了委屈,心存疑虑?”孔明也听出弦外之音。
李严急又分辨说,这不是委屈,而是丞相看重。如今丞相又托以半壁江山,把关系八万大军生死存亡的督粮大事交给他管,他怎么会怀疑丞相对他的诚意呢?
“先生对亮还是存有戒心,不肯说实话。”虽然李严说的很在理,孔明还是觉得他言不由衷。
“何以见得?”李严听了大吃一惊。
“先生何以改名李平呢?”孔明望着他笑问。
“这。.....”李严迟疑片刻,答道:“李严曾在江州,一向无所作为,现在丞相帐下,改名李平,只图从头开始,重建功业。”
“恐怕是屈居亮的帐下,委屈了李严的大名吧!”孔明眯着眼睛盯着李严。
李严急忙否认,说是能在丞相帐下,常听丞相教诲,多长见识,他是求之不得。
孔明听了只是不断摇头,自言自语叹道:
“亮绝无委屈先生,削弱先生权势之意。实是军中人才空虚,不得已才请先生到汉中听用,先生若是肯担起北伐的重任,亮也愿意在先生帐下听令。”
这话李严听了,只信一半,说是军中缺少像他这样能独当一面的大将,这他相信。说丞相愿意在他帐下听令,就不是真话了。
孔明见其低头不语,知他城府很深,若非真诚相待,说一些大道理,是不能使他信服。就又道:";其实先生对亮北伐之举,能否成功,也存疑虑!";
李严抬头扫了丞相--眼,又低头不语,算是默认。孔明就开诚布公说道:
“亮多次兴兵北伐,实是勉为其难,不得已而为之。先生也知蜀中空虚,而且越打越空。而亮为什么征战不止呢?";
李严抬起头来,注视着丞相,他想知道丞相的葫芦里究竟装着什么药。
”天下三分,实是南北对峙。蜀吴二国若是偏安自守,将被曹魏各个击破,吃掉了一个,再吞一个。所以吴人虽有长江之险,但他们知道这个道理,不敢据验自守,年年征魏不止,虽屡败,仍屡战。而我蜀汉,打的是光汉复刘的旗号,你说能凭险自守,等待挨打,连吴人都不如吗?";
李严听了这些话,知是丞相肺腑之言。原来自己是不在其位,不知丞相之苦。丞相北伐,以及他所采取的一切措施,都是为保蜀汉不被吞并。就是丞相对他所采取的防范措施,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,绝非个人争权夺利。
丞相忠心耿耿,义薄云天。对他李严虽有防范之心,却无加害之意,他今夜肯对他说这些心里话,还是对他寄于厚望,实是希望他在汉中能有作为,独当一面,保证大军顺利北伐。
“丞相,从今以后,你就让我叫李平吧!”李严觉得此时说什么话,都不好表达自己的心意。
孔明也知李严不是那种不明事理,不知羞耻的人,听他这样说,知他尽释前嫌,也不点破,点头含笑告辞。
2
孔明八万大军一动,北守建威的郭淮就把告急表章送到洛阳。
魏明帝览表,顿感不安。孔明此次用兵,不同以往,大有一举吞并关中,灭了魏国的气势。便对尚书孙资说:";大将军曹真不在了,朝中能与诸葛亮匹敌的统帅恐也难找,事到如今,朕只有御驾亲征了。“
&
深夜慢读:csw888.com 丝袜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