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爱读小说网>书库>历史军事>三国之最风流> 132 圣旨一下赴冀州(二)

132 圣旨一下赴冀州(二)

起,说道,“你陪我出去走走。”

  荀贞应道:“是。”见皇甫嵩脸露倦意,心道,“刚才酒宴上他并没有喝太多,与其说是酒后头沉,不是说是身心疲惫。”皇甫嵩率数万步骑,出平黄巾,压力很大,特别是在冀州、南阳的战事都不利於汉兵的情形下,可以说,他一个人肩挑了整个大汉的安危。

  荀贞扶着皇甫嵩走了两步。快到帐篷口时,皇甫嵩把手抽回,整了下衣冠,再按住佩剑,挺直腰杆,这才走出了帐篷。他是一军之主,没有外人时可以显显疲惫之态,但在兵卒面前却要保持威严。他一走出帐篷,帐外的兵卒皆行军礼。

  皇甫嵩仰脸望了望立在帅帐前的中军将旗,蓝天白云,将旗飘展。他收回目光,笑着对行礼的兵卒们挥了挥手,说道:“都免礼吧。”对从在身后的荀贞说道,“咱们去望楼上看看。”荀贞迎诺,陪着他来到中军望楼,两人登上。望楼高数丈,登临其中,居高临下,顾盼左右,视野顿时开阔。清风徐徐,远处博平城墙高耸,四面田野麦绿。

  皇甫嵩观望多时,说道:“这大好河山。”

  “是。”

  “贞之,卿家颍川冠族,天下名门,卿应知这天下之势。”

  “将军说的是?”

  皇甫嵩沉默了片刻,忽然一笑,说道:“我在白马的时候,京城来了一位客人。”

  “客人?”

  “是张常侍的门客。”

  张常侍,即是张让了。荀贞心头一沉,心道:“张让的门客?莫不是因为张直之事而来的么?”口中应道:“噢?”问道,“张常侍为何遣门客来见将军?可是圣上有密旨么?”

  “圣上没有密旨,张常侍倒是有封‘密信’。”

  荀贞颇为忐忑,问道:“什么密信?”

  “张常侍向我索钱五千万。”

  荀贞本以为张让写信是让皇甫嵩给自己穿小鞋,却没料到却竟是索贿,呆了一呆,说道:“索钱五千万?”

  “张常侍信中说:知我讨贼所获甚多,故求私钱五千万。”

  “这,这……。”

  皇甫嵩带兵在外,为汉室“讨贼”,张让却派人来索贿,这未免也太令人惊讶、气愤了,要知就在几个月前,王允才刚揭发了张让与黄巾有书信来往。张让当时又是向天子求饶,又是自请处分,没想到那边才把天子糊弄过去,这边就又明目张胆地向皇甫嵩索贿。

  荀贞心道:“这是白痴呢?还是白痴呢?”这种举动、作为不明显是在给自己拉仇恨值么?也难怪后来袁绍把宫里的宦者杀了个干干净净。

  既知张让不是因张直之事写信给皇甫嵩,荀贞放下了心,从吃惊里回过神来,说道:“将军浴血击贼,张常侍却开言索贿,误国者皆此辈也,实在可恨。”这时望楼上没有别人,只有皇甫嵩和荀贞两个,皇甫嵩的从父皇甫规是出了名的心向党人,皇甫嵩对党人、士族也是十分厚待,故此荀贞可以坦言无忌,不必隐藏心中想法。

  皇甫嵩说道:“此辈阉宦,天下皆知其恶,而天子宽仁念旧,却始终不忍弃之。贞之,黄巾虽势大,疥癣之疾,这乱政的宦者才是我大汉的沉疴痼疾啊!张、赵诸宦一日不除,我大汉一日就不得安宁。就算平定了黄巾之乱,日后怕也会又有别的变乱!”

  “将军英明。”荀贞顿了顿,看了看皇甫嵩的面色,问道,“不过话说回来,张、赵诸宦虽为我大汉之疾,但却深得天子信用。将军,张常侍索钱五千万,这钱?”

  “断不能给!”

  荀贞点了点头,不再说话。皇甫嵩岂不知不给张让这五千万,张让必会在天子耳边搬弄是非,可若把这钱给了却必会遭天下士子唾弃。一边是获罪於天子,也许丢官身死,一边是被士族唾弃,身名俱裂。汉人重名节,皇甫嵩宁愿选择前者,也绝不会选择后者。

  说完了这件事,皇甫嵩把话题转回,说道:“所以我刚才对你说,贞之,卿出身名族,应知天下之势。”

  “将军请说。”

  “你刚过弱冠之年,适逢党锢之解,前程远大,不知你对你的将来有何打算?”

  荀贞心道:“我对我将来的打算自是或入朝为郎,或求一美县为千石令。”心里这么想,因为搞不清楚皇甫嵩的意思,话却不能这么说,他说道,“对将来的打算?贞还没有想这么远,贞只想快点平定黄巾,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。”

  皇甫嵩笑了一笑,说道:“‘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’。好,好,说得好。可是贞之,百姓怎样才能安居乐业?只平定了黄巾就可以么?”

  “贞愚昧,请将军示下。”

  “这儿没有外人,只有你我,我就对你明言吧。”

  “是。”

  “贞之,我很看好你。汝南西华一战,我观你在前阵破贼,英武跃马,所向无敌,非常喜爱,当时我说了一句话,你可知是什么么?”

  荀贞心道:“当时我在前边杀贼,又没在你身边,怎能知道?”恭谨答道:“不知。”

  “我当时说:‘将来定边讨贼安汉室者,此子乎’?”

  “定边讨贼安汉室?”荀贞心道,“这是何意?”

  皇甫嵩转过身,对荀贞说道:“朝中政局如此,你年轻,没必要牵涉其中,昔年班超投笔从戎,慨然而言:‘大丈夫无他志略,犹当效傅介子、张骞立功西域,以取封侯’,今北疆的羌人常常作乱,祸害边郡百姓,甚至扰乱北国,贞之,以你的智勇才干,如果在边疆,定能安定一方,上为天子解忧,下,则亦能使北地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  荀贞从来没有想过去边疆当官,突然听到皇甫嵩这番话,他一时不知该说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