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爱读小说网>书库>历史军事>我的餐馆通古代> 第1345章 为何投降

第1345章 为何投降

  刘肇蹙眉道:“刘禅也未免太过懦弱了吧?

  即便敌人兵临城下,他又为何不放一枪一箭就投降?

  难道他作为君主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?”

  任小天无奈的摇了摇头:“不是刘禅不想抵抗,而是实在无力抵抗。

  当时成都城中虽然还有万余兵力,但他们都是些老弱病残,根本不是邓艾麾下精锐的对手。

  何况城中存粮不多,就算刘禅想要坚守也撑不了多长时间。”

  刘肇诧异道:“好歹也是一国之都城,为何刘禅过的如此之惨?”

  “本来蜀汉就是三国中最为弱势的一方,无论是人口、兵力、粮草都不如东吴,更别说是曹魏了。

  当时倾尽蜀汉举国之力也不过能硬凑出十万的兵力。

  而仅仅邓艾和钟会麾下入蜀的军队就已经达到了近二十万之多。

  除去必要防备南蛮和东吴的军队之外,姜维带走了五万多人在剑阁抵挡钟会的十万主力。

  不过他怎么也没料到邓艾兵出奇谋,他带三万人从景谷道偷渡,绕到姜维背后进抵成都附近。

  邓艾率部渡过景谷道后粮草几乎用尽,然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,让邓艾获得了重要的补给。

  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从成都带了一万人马仓促赶到涪县,然而这时候诸葛瞻却犹豫了。

  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说诸葛瞻迅速抢占有利地形,阻止邓艾进入川中平原。

  但是诸葛瞻却没有听从他的意见,导致邓艾长驱直入将诸葛瞻的前军杀的大败。

  诸葛瞻无奈之下只能率军撤回绵竹。

  双方在绵竹展开决战,这也是关乎蜀汉生死存亡的最后一战。

  战争的结果就是蜀汉不敌曹魏,诸葛瞻、张遵(张飞之子)等人尽数战死。

  邓艾携胜勇一路直逼成都城下。

  此时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无法抽身。

  就算他选择撤军回援,也会被身后的钟会追击。

  连年的征战导致益州百姓厌战情绪高涨,整个成都城内都弥漫着反战的情绪。

 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,主战派姜维外出作战,整个蜀汉朝堂内基本都是投降派大臣。

  以谯周为代表的大臣极力劝说刘禅投降。

  刘禅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了打开城门,向邓艾投降。

  因为他深知即便他不降,投降派大臣也会把他绑了出城投降。

  更坏的结果就是投降派大臣把他杀了之后再降。

  与其坐以待毙,还不如主动投降。

  这样起码还能保全自己的性命,也能让成都百姓免遭战乱之苦。”

  刘备哀叹一声:“如此也不能全怨阿斗。”

  任小天点点头:“刘禅的确算不上什么好皇帝,但总归也没做过什么太错的事情。

  后世之所以贬低他,还是因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缘故。

  然而换个角度想一想,面对司马昭的试探,刘禅又能怎么回答?

  但凡他敢表露出一丝对亡国的悔恨,那么等待他的就是屠刀落下。”

  “本王看蜀汉之亡都要赖姜维,要不是他连年北伐致使国力空虚,又怎么会亡的那么快?”

  李元吉言语之中都是对姜维的不屑。

  任小天摇头道:“元吉老兄你此言未免有失偏颇了。

  姜维北伐的确对蜀汉国力有损这不假。

  但是他不北伐,蜀汉就不灭亡了吗?

  以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来看,早晚也是免不了灭亡的。

  不过一个是在反抗中灭亡,另一个是如温水煮青蛙一般灭亡。

  姜维多次北伐是胜多负少。

  虽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,但对蜀汉的士气也起到了提振的作用。

  而且北伐能够暂时缓解蜀汉的内部矛盾,让动荡的朝堂不至于那么快的崩塌。”

  李元吉有些不服气的说道:“小天兄,恕本王不能苟同。

  若姜维真有你说的这般,那陈寿为什么要那般评价他?

  姜维粗有文武,志立功名,而玩众黩旅,明断不周,终致陨毙。

  这话是陈寿的原话,可不是本王乱说的吧?”

  任小天讶异的看了李元吉一眼。

  这家伙不是不喜欢看书吗?怎么这次能张嘴就来了?

  “小天兄,你莫要以旧眼光看人。

  本王最近苦心研读史书,早就非复吴下阿蒙了。”

  或许是察觉到任小天的目光,李元吉轻咳一声后说道。

  任小天笑道:“既然元吉老兄愿意研究史书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
  你也应该知道,史书或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