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0-650


  哦哦哦!举手了!

  之后桐桐和四爷才举起手,宋康年就看一边记录的御前行走,“记录,内阁全票通过。”

  随后四爷又问,“承恩侯提了国号为‘新明’,诸位以为如何?”

  宋康年开口就道:“臣以为需要斟酌。”

  桐桐就问:“你的意思呢?”

  “臣觉得,对外称呼很重要。现在西洋人把咱们叫□□,这个称呼甚好。”

  李信举了一下手又放下,“臣反对!承恩侯的顾虑是对的,这是兼顾了大部分的感情,不能这么干脆的撇开‘明’这个字,这会叫官员和百姓没有归属感。因此,臣觉得承恩侯这个提法是好的!哪怕做个过度呢,但是现在这么大改,不合适。”

  四爷点头,看其他人,见其他人没有要说的。就问说,“诸位以为呢?赞同宋大人的举手……”举手的除了宋康年,就是朱运仓了。

  “赞同李大人的请举手。”

  除了宋康年和朱运仓,其他的都举手。

  四爷就看桐桐,桐桐就点,“那就少数服从多数。”

  宋康年就又吩咐记录官,“五票赞同,两票反对,两票弃权,内阁通过国号改为新明的提议。”

  季成礼头上的汗都下来了,原来弃权也得记录的!原来这么大的事,皇上和皇后弃权之后,依旧可以通过内阁确定下来。

  第一次会前后一刻钟,结束。都去忙吧!

  人都走了,桐桐看着四爷就笑:“突然觉得喘口气都是舒畅的。”

  四爷也笑:喘口气舒畅了?有不舒畅的呢!

  又怎么了?

  四爷把压了好几天的,来自皇太极的信递给桐桐:“瞧瞧。”

  皇太极写的?那我得好好瞅瞅。这一瞧,桐桐就觉得,四爷家的不要脸,那都是祖传的!真的!特别不要脸。

  这不是那么多读书人奔着大清去了吗?咱都心知肚明是咋回事。但是人家就是能脸不红心不跳的说:不知道什么原因,从大明来了许多读书人要在大清求学。是大明需要更多的会满语的人吗?所以就打发了人来学习?

  皇太极在信上说:你看,大明如果需要,可以谈的呀!我们还是会敞开大门,欢迎大明的仕子前来学习的。这次这么多人,虽然不是两国之间达成的协议,但是大明的皇帝你放心,朕一定会善待这些仕子。弘文馆是我们大清培养人才的基地呀,这些仕子,朕都先安排到弘文馆去了。学习半年之后,您要召回也可召回,不想召回,那朕就可留在这些大才了。

  完了又问,你看,大清接纳了这么多前来‘学习’的仕子,那我们大清的子民,是不是也可以私下里过去一批了。除了咱们谈好的,敢问若是百姓中有年轻人想去大明,能否一视同仁。

  林雨桐把信来回的看了好几遍,这他娘的不仅不要脸,他还在耍无赖!

  哎哟哟!你们这家学可真是太渊源了。

  她其实没那么不舒畅,因为她知道,不要脸和无赖这种东西,他传着传着,就青出于蓝胜于蓝:爷,我是信你的!

  比起不要脸和无赖,你完胜你的曾祖父。

  然后,四爷果然还是值得信赖的,只针对一国,咱没那么低端。他又召集内阁和军机,这次是一次议事。

  议事干嘛呢?筹建理藩院。

  理藩院必然是朱运仓来管,四爷给他的第一道旨意就是:所有的跟大明有交往的国家,别管是藩属国还是其他,咱都划拉一张单子拿来。

  对藩国或是友邻,四爷给的政策是这样的:第一,各国皇室若有意愿,可直接入大明,大明朝廷发给国籍证明文书。若对大明有特殊贡献者,在大明可享在本国内的同等待遇。

  嘛意思呢?就是那些在本国获罪的那些皇室,来吧!大明欢迎你们。来了就是大明人,你要是能把你们本国的一些消息告知我们,这就属于有特殊贡献。你在你们国家是亲王,在我们国家,至少经济上给你亲王的待遇是可以的。

  第二,各国的仕子或是官员,可通过申请落籍大明。通过基本的考核,可以酌情简拔继续为官。

  第三,各国的百姓,随时欢迎来大明入籍。入籍便可分得人均耕地五十亩,免税十年,宅院一座,安家物资若干。只要在大明遵守大明的律法,那么一切待遇跟大明的百姓等同。

  第四,各国的奴仆,自入大明起,便为大明良民,一切待遇同平民例。

  先这四条,省下的可以逐步完善。但就这四条,先可以试点一下,看看效果。

  去哪试点呢?大清!

  山海关外,不是两国互市吗?来来来,这四条,贴在醒目的地方,再找个会满语的,敲锣打鼓的给我吆喝起来!

  林雨桐看了四爷给祖大寿的信,笑的肚子疼。这消息估计传到皇太极耳朵里,会被气出个好歹来的。

  这条条都有针对性!

  皇太极上位,干掉其他贝勒是必须的。如今已经是磨刀霍霍了!那敢问,这些人的后人怕不怕,这些人怕不怕。一看情况不对,会不会想着跑到大明来寻求政治庇护呢?还有那些官员和武将,各种原因被杀的少了吗?一人治罪,按照汉官的意见,那是三代不能用了。请问,这些人的后人会不会想着跑了另找出路呢?尤其是最后一条,一旦跑出来,踏入大明的那一刻,便不是奴仆了!就说那些在大清为奴的汉人,会不会想着跑呢。

  桐桐就说四爷:“你这是怕那些跑去大清的汉人诋毁大明,所以你早想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