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90-1700

p;这旨意一传下去,赵祯当天就来了,但是刘太后并没有见。直到三天之后,朝臣把这些都给送来了。

  这天晚上,桐桐没回杨太妃处。她一个人留到了很晚。把每个三品大员的情况都列在一张纸上,关系脉络清晰明了。

  半夜里刘太后披着衣裳出来,就看到一边桌案上那一张张名录和关系网。

  她这才笑了,叫郭准,“拿浆糊来。”

  两人半夜里将这些都给贴到墙上,桐桐这才道:“回头做个帘子,平时将它遮挡住。”

  刘太后点点头,说郭准,“等天亮了,叫官家来。”

  赵祯再来的时候就看到了贴在墙上的这些东西,“这是……”

  “虽说举贤不避亲,但亲者亦贤,到底是少数。”刘太后指了指这些关系网络,“以后任官,得看看其家族、姻亲都做过什么官,做着什么官……”

  桐桐心里点头,这位刘太后自有她的长处。这个法子能有效的掌控朝堂,掌握朝臣的动向。谁在拉帮结派,谁在任人唯亲,谁在姻亲固盟,一目了然。

  赵祯忙拱手:“大娘娘教海,儿谨记。”

  刘太后就笑了,事无巨细的问赵祯的衣食住行,而后又问说,“跟皇后又吵架了?”

  赵祯:“……点点点”勉强笑了一下,“尚美人服侍的甚好,儿子只是多留了两晚而已。”

  刘太后拉着赵祯的手,“皇后乃是嫡妻原配,夫妻和顺方能子嗣繁盛,家业兴旺。莫要为了小事伤了夫妻情分。

  赵祯起身,“儿子记住了,不会跟皇后计较。”

  桐桐沉默着,心里却觉得太后本是好意,可却不知道小夫妻的事别人越掺和越乱的道理。

  果然,赵祯没再多留,“不打搅大娘娘了,您怕是昨夜没歇好,百日里歇一觉对身子好。莫要叫儿记挂。”

  刘太后有些失望,到底是放了手,“那就去吧,好好念书。”

  赵祯:“……点点点”朝后退了一步,拱手道,“儿……定会好好念书的。”

  “……点点点”这真的就属于没生孩子、没亲自养过孩子的人不懂跟孩子相处了。十几岁桐桐:的少年,大人哄着他还来不及呢。结果呢,她前一秒还在好心教导,赵祯还挺感激的。结果下一秒,她叫人回去好好念书。

  真的!这要是个性子硬的帝王,这母子俩要是不针尖对麦芒才奇怪呢。

  事实上赵祯在书房抄了两页书,压着的那点不快才散了。闺文应低声道:“官家,要不要请……”

  赵祯摆手,“晏大人之前说的对,无需多言。”不就是多读书吗?读书!读书便是了。

  结果开封府尹求见,说是案子有进展了,事涉丁谓的时候,赵祯摆手,“禀告大娘娘便是,不间。”

  丁谓被贬崖州为司户参军,他家里几乎没收到牵连,除了那个老三儿子跟女道通奸罢了官身之外,其他人未曾受到影响。

  桐桐“……点点点”哪怕心里有准备,还是对大宋朝廷对文官的宽容惊呆了。没错,丁谓是对朝廷有过功劳,他治理边疆、计退契丹、管理赋税都算有所作为。可朝廷花了那么大的俸禄银子,给他高位,他干的就是这个事呀。

  再看看这家伙犯下的错:

  其一,党同伐异,陷害寇准的就是他。当然,寇准已经死了,但晚年受到的那些贬谪,多出自丁谓之手;

  其二,暗通内监;

  其三,跟司天监密谋更换皇陵堂地。就是给先帝选的地方施工有点难,会耽搁时间,活干不利索的话,他怕太后对他有想法。这人就想着,既然如此,那我给先帝的陵地朝一边挪一挪位置,活好干就行。

  其四,给后宫制造金银器皿的时候,有克扣;

  其五,联络皇城司,与之勾连。

  咱就说,这哪一条罪过轻了?尤其是党同伐异和勾连皇城司,只这两条,不死也得脱层皮吧。

  然而,太后说贬到崖州做官去吧,朝中无人反对,都认为这个理所当然。

  她就挠头:怪不得大宋的文官牛呢!人家是牛!

  第1693章 大宋反派(14)

  这件事给桐桐的感觉就是, 自己对大宋并不了解。

  不了解,掺和人家的事就是犯蠢。

  于是,她特别消停。要是刘太后打发她去干什么, 那她就去。比如, 这个老臣过寿, 她出宫帮着送个寿礼。再比如,谁家有丧事,她会代表太后去治丧。

  如此,她的时间是特别自由的。跟四爷见面的机会也多了起来。

  她就是这么跟四爷说的,“太陌生了……”陌生的环境里, 熟悉环境才能生存, 生存了才能求发展, 要不然, 那就是在找死。

  这也就是为什么四爷这么苟呢。

  苟着好啊!苟着安全呀。

  坐在这空荡荡的书房里,桐桐左右环顾一周,“这也太简单了。”而且,天冷了, 都飘雪的季节了, 屋里也没多暖和,“能不能把日子过的像是那么一码事呀。”

  这不就是四爷最近在想的事吗?

  他从炭盆里扒拉了烤栗子出来给桐桐剥着,“最近,我常去外面偶遇晏殊。”

  哦?晏殊没钱郊游嬉戏, 但此人好道、好佛,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