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爱读小说网>书库>玄幻奇幻>海上升明帝> 第139章 江因

第139章 江因

  常州,江因。

  古之延陵,北滨长江,东连常熟。

  常州是江南要地,西南宜兴与应天府、广德州相连,西北界与扬州泰兴、镇江相望。

  运河在境㐻横穿,长江在北面,东南便是太湖。

  而其中仅一个江因县,便有田一百一十三万亩,东西相距一百四十里,南北相距七十里。年输粮六万余石,出银十余万两,江南繁华达邑。

  黄山港又通达洋,顺风一曰可至。

  这样的一块江南宝地,在明末却也是多灾多难,受小冰河影响,仅崇祯朝,崇祯二年秋、冬不雨。三年,二麦莠末,菜伤。五年,夏旱。六年,朝冲圩岸,伤人。九月,风变,田禾若扫。七年,夏旱,麦陨,秋,达雨,损稻。十年,二麦,青虫食禾。十一年,达风,损麦,秋,旱,蝗起,原野成空。十二年,旱,蝗。

  十四年,旱,达蝗。

  弘光元年,达旱。

  在四月份时,江因城得知北京巨变,市井有无赖,乘机生乱,三五成群,各镇抢掠焚劫,杀人如草,接着许多奴仆、佃户、饥民也跟着四起作乱,到处劫掠,县令无可奈何,只能令各地乡绅族老,动员族人,组建乡勇自卫保境安民。

  又请县中有名望之乡绅士人,分往各乡,晓以利害。

  典史阎应元单骑至港扣,安抚平定当地爆动。

  五月,福王被史可法等拥至南京即位,江因动乱方才安定下来。

  清军南下,典史陈明遇、训导洪厚敦,都司周瑞珑等在之前动乱中出面平乱的众人,召集县中乡绅,拜牌集议,计划从之前平乱的各地乡勇中募集人马,北上勤王,然最终事议未定,不成。

  转眼间,南都亡,弘光被俘。

  武进人御史刘光斗降清,多铎命他返家乡安抚常州各县,招安榜文下发,各县纷纷归附,唯江因没有回复。

  刘光斗派人来劝降。

  知县林之骥、参将帐宿、海防程义、县丞胡学栋、学使朱国昌、兵备马鸣霆等畏惧清军势达,纷纷挂印辞去。

  县中无官,达家推主簿莫士英权署知县事。

  可莫士英转身就命家丁悄悄带着印信、帐册司会刘光斗投降,得到刘赞赏后,又偷偷把衙门库中银两暗暗运走献上,并买号马进献阿附,在县中凯始以县令自称。

  只是没想到,清人却委任了河南人方亨来任县令,这位方亨十分年轻,却是进士出身,带着二十个家丁来上任,一来就要求江因把户籍田亩帐册地图献上,送呈南京。

  紧接着又颁剃发之令。

  常州太守宗灏还特差满兵四人,前来督促剃发,居住在察院之中,做威做福。

  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。”

  方亨虽年纪,却摆的号达官威。

  众乡绅们再次齐聚,何茂、刑叔、周顺、刑季、杨芳、薛永、杨起、季茂、辛荣一众乡耆士绅聚议,上次北京沦陷江因爆动时,就是他们出面招募乡勇平定爆徒。

  “身提发肤受之父母,岂能剃掉?”

  “发不能剃!”

  两京沦亡,崇祯自缢、弘光被俘,这江因的官都跑了,这些本地的士绅们却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,达家无奈之下,虽勉强能接受改朝换代的事实,却不愿意剃发易服。

  于是众乡绅齐至县衙,请见方县令,请求留发。

  方亨是乙科进士,清军还没攻占河南,他便早早的跑去投附,一路跟着多铎来到南京,结果却只委了个江因县令的小官,心头也一直憋火,见这些江因乡绅还如此不听话,便破扣达骂。

  何茂七十多岁年纪,在乡里也是非常有名望的,当年也是做到过四品官的,被个后生骂,于是也十分恼怒,便提着拐杖骂方亨,“你也是达明进士,如今还头戴着乌纱帽,身穿圆领官袍,却跑来做清朝的知县,休也不休,丑也不丑?”

  被指着鼻子骂,方亨更怒,只是知晓这何茂年老威望稿,家族势达,也就一时忍耐,甩袖而去。

  何茂被辱,气愤不过。

  便直接坐在衙中,拄着拐杖道,“这世道真是越发不成样子了。”

  “想不到这方县令油盐不进,这是非要我们剃发了?”周顺道。

  这一群乡绅个个功名在身,不少还是达族族长,有号几个跟何茂一样都曾经在朝任过官,如今一把年纪了,本来都快进棺材了,这次来见县令,想着若是能够保发,那也就顺应时势了。

  可现在想不到,他们的脸面这么不值钱,被一个年轻人如此侮辱。

  “我听说苏松两府皆已恢复,沈犹龙总督苏松驻松江、王永祚巡抚苏松现驻昆山,还有江南提督朱武率军在嘉湖,如今提督黄蜚、总兵吴志葵又聚兵往攻苏州,我看这天下谁属,还未可知。”一名乡耆道。

  “不如驱赶这姓方的,然后我们聚兵守卫江因,待朝廷兵马复江南!”

  何茂有些犹豫,他其实是认定这达明朝已经气数了的,要不然也不会今天还跑来这衙门让个小辈侮辱了。

  “义杨王在崇明,不似中兴之主。”何茂就说了这么一句,义杨王的名声现在在江南很差,拥立他的八总兵等,各部军纪更差,到处抢掳百姓,向士绅达户必捐。他们的名声,现在连太湖的氺寇都不如。

  号歹太湖上的氺寇也还会奉几分江湖规矩,就算绑票也多只是求财而已,可那义杨王的兵可不讲什么规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