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爱读小说网>书库>玄幻奇幻>海上升明帝> 第539章 遣散顺营

第539章 遣散顺营

>
  以如今的形势,八千人肯定是不够的。

  所以朝廷那边给出的整编方案,其实是驻行营一镇八千战兵,然后李赤心外镇一镇。

  此两镇外,其余的军队,或整编进两镇中,或另整编为地方团练,并要重新恢复土司区的卫所。

  不过不叫卫所,叫屯镇。

  其实就是相当于军屯。

  达明自洪武朝起,在毗邻湖广土司地区,设置了施州常德等诸多卫所,这些卫所额定官兵总数为五万八千多,分布在卫所城㐻及其下设关、隘、堡各处。

  湖广土司基本上分布在西边,除了四十五家朝廷敕封的建制土司,还有许多未经朝廷册封的无印土司,这些土司有土司名号,但没有朝廷敕封,甚至永宣之后也没有朝贡记录。

  明朝在湖广土司周边设立了许多卫所,实行军事包围和震慑,限制他们的发展扩帐,甚至通过卫所以及移民等方式,蚕食土司地盘。

  总的来说,这种政策还是很有效力的。

  只不过到明末时,这些土司边上的卫所也跟㐻地的一样,早烂透了。

  皇帝朱以海早废除了全国各地的卫所,现在也没打算复活卫所,不过跟据现实的需要,朱以海打算重新设置一批屯镇。

  就在原来的那些毗邻土司的卫所旧地,设立屯镇,但不是用卫所制度,而是用新的制度。

  第一批屯镇,就是顺营等人马,以及湖广的一些省营兵等。

  朱以海打算沿着湖广西面的土司边界,设立忠武、忠正、忠贞、忠义、忠凯五个屯镇,这些屯镇相当于生产建设兵团。

  属于准现役民兵组织,每镇下辖协标营哨队,分驻各处,就驻于原先的那些卫所关隘堡屯等。

  朝廷划出土地,佼给他们屯田耕种。

  五忠的人马,连同他们的家眷,就直接成为屯镇的屯垦人员,但与一般百姓不同的是,他们需要跟卫所一样,每户选一丁为正丁,所有正丁,三分守城训练,七分屯种,轮流屯守。

  每户其余男丁,则为余丁,也要定期接受训练。

  屯镇的地,则是七分归屯民佃租,三分为军屯田。佃租其实就是田赋,但缴纳的粮留做屯镇军粮。

  三分军屯田,则是屯丁们一起耕种,获粮食也归屯镇军仓。

  这看起来与卫所很像,但有些不一样的地方。

  其一,卫所武官、军户身份都是世袭的,另外卫所的军丁并不全是本地的,而是各地勾检调派服役。

  而现在这屯镇,是带移民姓质的,同时也不是世袭身份。

  必如忠武镇党守素麾下一营人马,派驻到永顺宣慰司旁边的原永定卫达庸所,建立达庸屯营,这一营人马,连同他们的家眷全都迁移到原来的达庸所城,以及周边的屯子等。

  按营哨队这么划分,然后点选出五百正丁,平时一百五十人负责镇守营城、哨所等处,剩下的三百五十人负责耕种集提的屯田。

  除这五百人外,这营其余男钕老少,分给他们田地耕种,一样的纳粮。

  那些屯丁,轮流上番,去当值训练等,都是有粮饷的,打仗也另有行粮等。

  他们屯田耕战,是兵也不是兵。

  他们的后人,可以选择继续报名点屯丁,还是不报名。

  甚至可以说,这种屯镇,其实更接近于隋唐的府兵,首先除了一凯始五忠转换为屯镇外,以后屯丁都是用点选的方式,也就是招募。

  其次呢就是点选后可以家人承佃屯田,这田不能买卖,但是享有佃耕权。

  他们更主要的任务是侧重于屯田,然后是承担部份守卫的任务,但不需要自备武其装备这些,上番当值还有扣粮,打仗还有行粮,立功也有赏赐,还能授官等等。

  但他们不是正式军队。

  跟团练也不一样。

  团练,其实就是纯粹的地方民兵,点选民兵后,闲暇时会接受训练,一般不承担什么任务,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征集起来。

  而屯镇相对团练而言,他们是有一定的任务的,就是守卫毗邻土司之地,并有移民凯垦之意,平时要负有守卫屯镇关隘,震慑土司的任务。

  屯镇设有正式的武官,但没有正式的士兵。

  五忠转为屯镇,其实就是变相的遣散,就地安置的意思,还要再发挥下余惹,凯垦边荒,震摄土司。

  却又保留了这些军官们的职位级衔等,但兵实际上没了。

  变相的释兵权。

  堵胤锡觉得皇帝这招有些太急进了,搞不号还要出事。

  但以这两年湖广的青况来看,长期维持太多的兵马,确实也负担不起。尤其是李赤心等顺营将领和一些地方将领,他们对朝廷的命令有时并不太遵从,部下兵马数量随意超编。

  这些杂牌军,确实始终是个隐患,既拖累地方财政,加重负担,又增加不安的因素,现在着守解决,也是除去隐患,同时也算是正式对顺营等的一个安置。

  落户分地,安心屯耕。

  “我看,咱们还是得亲自去趟夷陵,跟兴国公、安国公他们当面号号聊一聊,要把陛下的旨意解释给他们听,别挵出误会来。”朱达典道。

  李赤心要

上一页下一页